世事忙忙,百年如夢,與其浮名浮利,虛苦勞神,不如書畫養性、品茗適情,安于一間雅室,只作快意于心,超然于神的學問、逸事、愛好,擺脫紛擾,給人生這場風月留一罅隙。—— 潘波律師
五月四日,一個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節日。1919年5月4日的那一聲吶喊,如同擎天霹靂般撕碎了舊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殘夢。這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反帝愛國運動,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,它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起點而載入史冊。如今我們仍然時刻銘記先烈精神,并用自己的方法傳遞著青年力量。
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,我們一起探訪了青年律師潘波的書房——律蕓齋,一起了解平日里正裝楚楚、霸氣十足、剛正不阿的律師們生活中的樣子。
雨果說,“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, 人類所需要的, 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。 而閱讀, 則正是這種養料?!?nbsp; 每每夜深人靜,柔和的燈光映照下,端正坐于齋房案前,徜徉在書的海洋,任由思緒隨墨香在腦海中激蕩,感受書中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,或哲理思辨的犀利鋒芒,或條理清晰干貨滿滿,這是潘律師每天最最享受的幸福時光。
偶爾出差,疏于打理,繁茂的菖蒲葉尖變黃,需要用小鑷子一葉一葉地耐心地摘除,簡單地重復中修煉了心性,也成就了隱忍和堅強的個性。齋房的一物一器,在主人的侍弄和擦拭中也有了靈性,他們與齋主心照不宣地交流,也因齋主的熱愛,生機勃勃,身姿颯爽!
字畫素來是書房里不可或缺的常物。潘律師說:“字畫不是拿來附庸風雅的,只有懂得其蘊含的深意方能內心閑適,安得其所。吾生有志,樂居林泉,栽松種竹,安分隨緣,但求茅屋不漏,布衣常穿,樽不乏酒,炊不斷煙,兩三知己,朝夕聚談”。不知不覺,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田園畫卷。
此刻,午后的陽光溫軟和煦,輕柔地打在他修長的身上,他望著窗外,目光堅毅,“其實每個人都一樣,過去所有的經歷都將豐富你的人生,人生的根本就是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”。
書房是每一位主人讀書、品茗、抒懷潑墨和冥想自省的私人空間,見證了每一個青年律師對事業的孜孜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。
“立足書齋,走向法庭,營造人間正義場”。這是潘律師的人生哲學,相信也是每一位青年律師的夙愿。祝愿每一位年輕的法律人用奮斗收獲生活和事業上喜樂安然,為法治社會的清正和諧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!